沈帥青:運動手帶唔包減肥 靠科技不如靠自己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9/27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現時市面上有不少穿戴式裝置,都大受歡迎。

作者FACEBOOK專頁

俗稱「手帶」的運動監測裝置,不少人買來幫助減肥。但有最新研究發現,手帶與傳統方法相比,對減肥根本不見額外幫助。畢竟再先進,手帶也只是工具,要減肥,靠的是自己。

穿戴式的運動裝置(Wearable Technology),近年無論在本港或全球,均非常流行,經常賣斷市。最大優點不是美觀、易襯衫,而是利用高科技,可以監測用家的心跳、消耗卡路里等身體數據,配合軟件,可讓用家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監測健康。

更甚者,不少用家會透過手帶,自行設定運動目標,讓手帶定時提醒做運動。方便準確的功能,令不少有志減磅的人,都用來幫自己瘦身。

不過,數百甚至過千元的運動手帶,戴上之後,就真的如虎添翼嗎?國際學術期刊《美國醫學會雜誌》(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),上周就刊登了美國匹茲堡大學一項有關穿戴運動裝置幫助減肥、為期兩年的追踪研究,但結果卻是發現,不但沒有帶來額外的減肥效果,且在實驗之中,使用穿戴裝置的人,比起沒有使用的,減磅還要少!

在實驗之中,研究人員先叫來471名18至35歲的超重者,在首半年,要求他們運動、改善飲食,各人也有瘦身。然後,把他們分為兩組,其中一組須戴上穿戴式的運動臂帶,臂帶會為他們提供消耗卡路里等數據,另一組則不用,以傳統方法減肥,自行記錄運動量。

結果18個月後,傳統方法的一組,體重比起實驗最初時下降約13磅。但戴臂帶的一組,只瘦了約8磅。研究人員作結論時指,此顯示使用這些裝置的減肥效果,未必就比傳統方法好,而分析原因時就指,可能是用戶太依賴穿戴式裝置。

其實,穿戴式裝置有問題嗎?並不是,戴上它,為我們提供數據、圖表,按理會令我們在減肥時更有效率,但會有這樣的反差,並不見得是手帶的問題,反而與穿戴者的心理,更有關係。

美國雜誌《大西洋月刊》就形容,穿戴式的運動裝置,會帶來一種「健康光環效應」(Health Halo Effect)。有甚麼光環?就是在用家戴上之後,就有一種已變健康的良好感覺。即使還未開始減肥,也覺得已經做了一點「事」,甚至已有個「交代」,但實際上,根本還未減肥。在這種心態之下,部分用家反而容易鬆懈。

且做了運動後,用家吃多少,並非手帶能控制。不少人在運動後,看到手帶上顯示的「豐碩戰績」,就產生補償心態,容許自己多吃好東西獎勵自己,之前的成果隨時一筆勾銷。

相反而言,如果用家做了一整天運動,消耗掉的卡路里只有一點點,本來就不願意運動的超重者,就更覺得減肥困難,持續運動的毅力就更低,最後也影響到減肥成效。負責上述研究的學者,也指出太全面的資訊,反而令部分用家有負面作用,讓他們覺得難以達成目標。

事實上,穿戴式裝置方便監測用家的運動量、消耗多少卡路里,準確度高,但用家吸收了多少卡路里?就算用家可輸入自己吃了甚麼,卻也是難以精確計算。用家運動後食量有沒有變大,抵消了多少運動量,其實並不清楚。對於自制力較差或不為意的用家來說,自然得不償失。

減肥是一門大生意,各種工具、課程層出不窮,監測身體狀況的運動手帶,自然搞得風生水起。據《福布斯》報道,這個穿戴式裝置市場,在2020年,全球可達到驚人的340億美元產值。

但說到底,手帶也只是一個工具,無辦法抽走身體脂肪,成功與否,最關鍵還是個人心態與毅力,沒有手帶,只靠運動、改善飲食,也可以減個十磅、八磅。在有恆心做運動的人身上,它是好工具,在不能持之以恆的人手上,它只是一條講述一堆數字、不起眼的手帶。

撰文 : 沈帥青